和前因。因此齐国的大治,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到了它的内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因为管仲。为

什么这么说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小人,他们确实是祸乱国家的人,重用他们的人,是桓公。有了舜然后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孔子然

后才知道锄去少正卯。桓公是什么人啊?使桓公会用那三个小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重的时候,桓公询问他接替丞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

我认为作为管仲应该举荐天下的贤能的人来告诉桓公。而他的话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小人,不近人情,不可以亲近就完了。

哎呀!管仲能够确定桓公真的不使用这三个小人吗?管仲与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应该知道桓公的为人的吧?桓公耳朵总是喜欢听顺耳的声

音,眼睛总是喜欢看美色,那么没有这三个小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当初之所以不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啊。一旦没了管仲,那么这

三个小人就该准备互相庆祝要高升了啊。管仲会认为自己将死说的话能够困住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个小人,令人担忧的是没有

管仲。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个小人,不过是三个匹夫而已。不然的话,天下哪里没有这三个小人这样的人啊?就算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

诛杀了这三个人,那么其他的小人呢,管仲能够全部去除得了他们吗?哎呀!管仲可以说是不知道事情的根本啊。对于桓公的询问,推举天

下的贤能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就是死了,而齐国也不会没有管仲了。这样又何必担忧这三个小人呢?不提他们也没事啊。

五伯莫盛于威、文五伯:春秋时期诸侯中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

及仲;灵公之虐灵公:晋文公的儿子,暴虐无道,后被其臣赵穿所杀,不如孝公之宽厚孝公:齐孝公。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

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成人:德才兼备的人,尤言完人。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仲之书:《管子》,有记其将死

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论鲍叔、宾胥无:《管子·戒第二十六》:管仲病重时,桓公问谁可继承,管仲还没有回答,桓公就问鲍叔如何,管

仲认为他“不可以为政”,因为他“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又谈到“鲍叔之为人好直,而不能以国诎qū。宾胥无之为人也好

善,而不能以国诎。”,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史鰌:人名。鰌,读音qiū.春秋时卫国大夫,字子鱼,亦称史鱼。卫灵公不用蘧qū伯玉而任弥子瑕,史鱼谏,不听。史鱼

病将死,命其子:“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牖下。”其子从之。灵公来吊时,怪而问之,其子以告。灵公愕然失色,说:

“寡人之过也!”于是命殡之客位。回朝后,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孔子闻之,赞美说:“直哉史鱼!既死,犹以尸谏。”,以不能进蘧伯

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萧何且死:《史记·肖相国世家》:“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汉惠帝)自临视相国

病,因问曰:‘君即(若)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若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乎?

春秋时期的五霸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更鼎盛的了。晋文公的才能,不会超过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不如管仲;晋文公的儿子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