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至大型的朝见就在奉天殿,这就是古代的正朝。日常的朝就在奉天门,这就是古代的外朝。但是只有内朝是没有的。而并不是祖制没
有,华盖、谨身、武英等殿,难道不是祖制遗留的内朝使用的殿吗?洪武年中期比如有宋濂、刘基,永乐年以来比如杨士奇、杨荣等,每天
侍侯在皇帝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常在便殿与皇帝对答。在那个时候,难道会有壅塞阻隔的忧患吗?
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读音bì,闭,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
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无禄:不幸,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
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
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皆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
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如今内朝没有恢复,皇帝驾临日常的朝见之后,臣子们不能再进见,三大殿那么高大紧闭,难得让人窥视啊。因此上下的情分,壅
塞而不通畅,天下的弊端因为这样便积累了起来。孝宗皇帝晚年的时候,对这很有感慨,屡屡召见大臣到便殿谈论天下事。正要有所作为的
时候,但是百姓不幸,我们的好皇帝没来得及看到最理想的治理的美好,天下百姓至今都引以为恨啊。
惟愿陛下远的效法圣祖朱元璋,近的效法孝宗皇帝,完全铲除近世壅塞阻隔的弊端。在日常的朝见之外,来到文华、武英两殿,效
仿古代内朝的意思,大臣三天或者五天向皇帝问一次起居安康,侍从、台谏各派一名官员上殿轮流回答皇帝的询问;各部门有事请示决断的
话,皇帝按照自己的见解决断,有难以委决的事情,可以跟大臣当面讨论它;不定期地让太监引导各位臣子进宫相见,凡是谢恩辞行这一类
的事情,大臣们都可以上殿来上奏陈述己见。皇帝虚心地问他们,和颜悦色地与他们聊天。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能够全面尽情地表达自己的
见解。陛下虽然是住在九重深宫,但天下的事情都明明白白地呈现在面前。外朝是用来强调宣示上下的名分的,内朝是用来沟通拉近距离联
络君臣情谊的。这样的话,怎么会有近代壅塞阻隔的弊端啊?唐尧虞舜时期,世间人们眼睛明亮耳朵听的清,好的言论不会被埋没,山野不
会有被遗忘的贤达,也不过是我以上所说的这样而已啊。
感:“嘉言罔伏,野无遗贤。”这标准实在是太高不可及了!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只能是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已啊!
想起了中医的那种说法:“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体乃大自然创造的最完美的作品,人体本身就是自然规律最准确的诠释!这
王鏊所阐述的道理与之相通,看来他这文章还真就是真知灼见啊!不过,人体中偏偏就有那么一截哪也不通的盲肠,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令人
体疼痛的啊?我坚决不赞成无端地判断盲肠是毫无用处的多余之物!这也正如老子、庄子如果生活在唐虞时期,他们极大的可能依然是要成
为“山野遗贤”的。但是,尧舜依然可以让社会得到最完美的治理。
该通的地方,一定要通。不该通的地方,千万别捅。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不郑板桥怎么说:“难得糊涂”
啊?!
二○一○年七月廿五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