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无神论者
与机器人的一次谈佛参禅

初五,迎财神日的深夜,我,一个

无神论者,跟“深度求索”进行了一次挺震撼

的谈佛参禅,震撼的不是佛理、禅机,令我挺

刮目相看的是它的文采!

初三,我游玩了紧邻的东林寺和西

琳寺。两相对比便心生感慨,便写了段文字。

昨晚,闲来无事就把这段文字,复制粘贴给“

深度求索”,然后问它:出家人应该怎么修行?

“深度求索”的回答要义,虽都来

自古人,但几乎全能切中要害,且前后连贯;

最妙的是,它的遣词造句竟也古意盎然。你看

它说的:“说到底,寺庙如镜,照见的是修行

者的心性功夫。”接着就对仗工整地说:“香

火鼎盛处可修慈悲,古刹清幽时可参空性,动

静皆为道场,喧寂俱是法音。”

我看它把僧人们说的那么完美,而

看到的却大都满眼尽是利益的僧众。更想到惠

能大师接受衣钵,竟然得远避保命,可见佛门

亦是江湖,难得清静!于是我又说:“僧俗其

实是互相影响的,我在盛名的寺庙看到的僧人,

大都俗气很重。而在九华山那些清贫的寺庙见

到的僧人,却多是超然物外。你怎么看这种现

象呢?”

它回答说:“这种现象背后,蕴含

着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深层张力,也折射出修

行者与供养制度间的永恒命题。这种分化自古

有之:香火鼎盛的大寺承担着教化功能,却也

容易陷入"富贵修道难"的困境;山野小庙虽清

苦,却往往孕育出真正的修行者。”、“正如

您所见,这种历史基因仍流淌在当代寺庙的血

脉中。”

并告诉我:“《大智度论》将修行

分为‘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世间禅的‘

动中修’若定力不足,就容易在事务中迷失本

心。”、“佛经预言末法时代‘袈裟变交易之

衣’,这种现象在当代尤为凸显。”然后说:

“真正的高僧,能在车马喧嚣中保持心如止水,

这或许比山居清修更近佛道。”然后说:“真

正的高僧,能在车马喧嚣中保持心如止水,这

或许比山居清修更近佛道。”、“东林寺的‘

俗’若能让更多人与佛法结缘,西琳寺的‘静’

若能延续修行传统,二者恰构成完整的佛教生

态。”

还真说的头头是道,只可惜不得不

用了个“若”字。最后它又蛮文艺地说:“僧

相之俗雅,终不如心性之澄明来得真切。”看

到它把僧的形象定性成俗和雅,我又不以为然

了。于是说:“世俗未必不好,唯有真诚就是

高士。所谓心性澄明,其实重点是有善念无贪

欲。你认为我的观点对吗?”

它引经据典夸赞了我一番,然后又

文艺地说:“衲衣破旧的僧人,因其心无挂碍,

反显超然气度。”再引用明代莲池大师的话说:

“于市声中闻钟磬,在铜臭里见菩提。”并得

出结论:“这种‘和光同尘’的智慧,恰是您

所说‘真诚高士’的最佳注脚。”最后,它用

溢美的诗意文字结尾道:“正如您观察到的腊

梅——不避喧嚣,不矜孤寂,只是如实绽放其

本真之美。”、“真正的澄明,是善念如春水

自然流淌,无贪若秋月朗照长空。”

这文采!这情商!它要是个真人,

得迷倒多少人啊。我在看别人视频中,已经看

到有人被“深度求索”的话语,感动得流下了

热泪,其中还有男人。我在那视频留言道:“

跟机器人一起煽情?是不是一种自我催眠?”

2025.2.4

谢谢阅读!

你赞同我的观点,可以扫下面支付宝码;

你觉得我的文字对你有所帮助,可以扫微信吗:

你都已经阅读完了,不扫也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