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被排斥,却在当今还被留存;在有鼻被毁坏,却还这遍土地被隆重地尊崇,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携主于其屋之乌:古谚语,比喻推爱。《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说苑·

贵德》亦引此言,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干羽:《尚书·大禹谟》记舜命禹征讨

有苗(古民族)人,一个月没有征服,禹收兵还,舜便大举布置文德、舞干羽(有苗族的舞者所执的两种舞具)在两个阶梯上,过了七十天,

有苗人几来朝见了。格:来?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克:能,烝烝乂烝:读音zhēng,多。乂:读音yì,

安定,不格奸”,“瞽瞍亦允若瞽瞍:瞽,读音gǔ,眼瞎。瞍,读音sǒu,瞎子”。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

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我知道那是什么原因了:君子如果爱那什么人的话,就连带他家房屋上的乌鸦一起爱了,更何况圣人的弟弟呢?但是该祭祀的应该

是舜,而不是象啊。想来象死的时候,是在舜用干羽让苗人来归顺之后的事吧?要不然的话,古代桀骜不逊的人又岂会少的?而惟独只有象

的祠堂在世间延续。我由此明白了舜的德行的崇高,深入人心之深,并且遗留下来的恩泽之远且久啊。

象的不仁,那是在当初,又怎么知道他最终不是被舜所感化了的呢?《尚书》不是说了吗:“能够和谐地尽孝,非常安定,没有奸

诈”,“舜瞎了眼的父亲也承诺为善”。就是已被感化成为了慈父。象如果还不成其为一个好弟弟,那是不可能称得上和谐的。进步就会步

入善良,就不至于到丑恶的地步。不成为最底层的奸恶,就会步入良善。有理由相信象已经被舜所感化的了。

《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