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

国策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赵、楚、韩、魏、燕)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使用、施行。这里有上当、听信的意思)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人名)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

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疲乏)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

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误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

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翻译:昌国君乐毅为燕国国王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全部划成郡县归燕国管辖。(还有)三

座城池没有拿下,而燕昭王死了。惠王即位,听信齐国人的离间,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他统率军队。乐毅逃到赵国,赵国封他

为望诸君。齐国的田单对骑劫施展计谋,最后打败燕国军队,收复七十多座城池重建齐国。

燕国国王(惠王)后悔,(还)害怕(且担心)赵国起用乐毅,趁燕国(军民)疲乏(沮丧)来讨伐燕国。燕国国王就派

人责备乐毅,又向他谢罪道:“先王将全国都委托给将军你,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没有不(为之)振动的,

我那里会有一天忘记了将军的功劳呢?正当先王抛弃群臣(死去),我刚即位,(我身边)左右的臣子误导我,我才派骑劫去替

将军的,为的是将军你很长时间暴露在野外(风餐露宿很辛苦),所以召将军回来,一边休息一边议事。将军你误听(谣言),

而认为我对你有嫌隙,就抛弃燕国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考虑这样做是应该的,但又如何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的情意呢?”

望诸君(原昌固君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读音ning四声,才能),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触犯)斧质[古代刑具,将人放在鍖(读音zhen一声,铁砧板)上,用斧头砍]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

故循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容留,喜爱)幸臣之理,

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翻译:望诸君便派人送书信给燕王道:“我不(够)聪明,不能听从先王的教诲,来顺应(君王您)左右(官员)的心,

害怕犯下受斧质刑的罪,(这样)就伤害了先王英明,又伤害了您的道义,所以逃奔到赵国。自己来负起不屑的罪名,因此不敢

对(自己的行为)辩解。现在国王您派使者来数说的罪行,我怕您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不表达清楚我

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用书信回答(您)。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

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通‘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符节,古代国家使者持之以表示信用。乐

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读音zhuo二

声,选拔)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官位,仅次于上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

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

屡次)胜之遗事也,闲(通‘娴’)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径直,直接

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

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地名,济

河之西)。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国都)。齐王逃遁走莒(读音ju三声,地名,当初未被燕过攻

下的三座城之一),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齐国的钟的名称)陈于元英(燕国的宫殿名称),故鼎

反乎历室(燕国的宫殿名称),齐器设于宁台(燕国的台名)。蓟丘(读音ji四声,燕国国都)之植植于汶(汶河,在齐国境内

篁(读音huang二声,竹田)。自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国: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以来,功

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败坏)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翻译:“我听说圣贤的君王,不用俸禄私自照顾他的亲属,功劳多的就给他;不将官爵随便给他所喜爱的人,让能力相当

的人呆在那位子上。所以了解(手下的)能力而授予官职的人,是成功的君王;依照品行而结交的人,是竖立名望的人士。我凭

自己的所学来看,先王的举措(行为),有高于世事的心志,所以(在下)借着魏王的符节(出使燕国),而使自己在燕国得到

(先王的)赏识。先王抬举(在下),在宾客中(的我)选拔(官员),而(让我)立身于(他的)群臣之上,(先王)不和父

兄商量,就让我成为亚卿。我自己觉得听从(先王的)命令接受(先王的)教诲,可以侥幸不犯错,所以接受(先王的)命令不

推辞。先王命令说:‘我对齐国有积怨,不(愿意)计较(自己实力是否)弱小,就是希望向齐国寻衅。’我回答说:‘齐国,

有帝国的遗风,有屡次胜利战绩,有娴熟作战经验,(经常)练习进攻作战。君王如果想讨伐它,就必须用率领天下(各诸侯国)

的方法来谋划,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结交赵国。况且(齐国的)淮北、宋地,是楚国、魏国都希望得到的。赵国如果同意盟约,

楚国、魏国、宋国都会尽力,四国(加入)攻打它(齐国),可以大破齐国啊。’先王说:‘好。’我便接受(先王的)口令,

派我出使南边的赵国。回国复命,起兵一起攻打齐国。凭借上天的眷顾,先王的运道,黄河以北的地利,跟着先王一举而攻占了

济上。(到)济上的军队,接受命令攻打齐国,大胜齐国。轻装锐利的军队,长驱直入来到(齐国的)国都。齐国国王逃跑到莒,

仅仅得以自己免遭(灭亡)。(齐国的)珠宝玉器等财宝,战车甲胄珍贵器具,全都收入燕国。大吕钟摆放在元英宫,原来燕国

的鼎放回到历室宫,齐国的(珍贵)器具摆在于宁台上。(燕国国都)蓟丘的植物栽到了汶河的竹田中。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

有及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顺应了他的心愿,认为我没有败坏他的命令,所以划地封赏我,使我得以和小诸侯国相比。我不够聪

明,自以为听从命令接受教诲,就可以侥幸没有罪,所以听从命令接受而没有推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蚤’通‘早’。‘蚤知’,先知,先见)之士,名成而不毁,

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平定)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齐国为姜太公所建,从他开始到当时大约八百年)之蓄积,

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降伏)庶孽者,施及萌隶(‘萌’通‘氓’,民众。

‘萌隶’百姓),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伍子胥的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到吴国,辅佐吴王阖闾伐楚,

打到楚国国都郢城)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阖闾的儿子,即位后打败越国,越王苟践请和,夫差答允,伍子胥

劝阻无效。夫差中越王离间计,怀疑伍子胥不忠,以剑赐死。伍子胥临死说:挖出他的眼睛挂在东门,他要看着越人入侵吴国。

夫差知道后大怒,将其尸体装入皮袋中,抛入江中。)弗是也,赐之鸱夷(读音chi一声,皮袋子)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

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

通‘罹’)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

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翻译:“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建立了功业不会将它废弃,所以留名在史册之中;有远见的人士,成就了功名不会将它毁坏,

所以在后世(民众中)被称道。像先王(既)报仇雪耻,(又)平定了具有万辆战车的强国,收缴了(齐国经历)八百年的积蓄,

等到(他)抛弃群臣(死去)的日子,遗留下来的条令诏告后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执政担任事务的臣子,才能遵循法令,降服庶

出(国王的正妻以外妻妾所生)作孽的人,(恩泽)施加到百姓头上,(先王的教诲)全都可以教导后世子孙。

“我听说善于劳作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业,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从前伍子胥说的道理得到阖闾的接受,所以

吴王(阖闾)的足迹远涉到(楚国的国都)郢。(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不认可(伍子胥的观点),赐给他的是(装尸体的)皮

袋子并(让他)浮尸江上。所以吴王(夫差)没有领悟(伍子胥)有远见的观点可以建立功业,因此将伍子胥沉尸(江中)而不

后悔。伍子胥没能预见到(不同的)君主不同的雅量,因此(被)沉入江中也不改(他的处世方法)。(所以)避免我自己遭殃

保全我的功绩,来张显先王的事迹(知人善任),是我的上策啊。罹患毁誉受辱的错误,损贬先王名声的事,是我最担心的啊。

面临不测的罪行,来侥幸获得利益的事(帮助赵国攻打燕国),按照道义的标准(我是)不敢去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断绝交往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离去,不表白自己的好名声。我虽然不聪明,(但)经常受君

子的教诲啊。怕您身边的人听信左右(臣子)的话,而不能了解(我这个)被疏远了的人的品行啊。所以斗胆用书信呈报,请君

主明察啊。”

感:人要说真话,需得有不受制于人的条件和心态,不畏惧因为说了真话冒犯了谁而被他算计甚至至于死地,这种情况说

出来的真话,才是响当当掷地有声的。所以这个乐毅褒贬起那新即位的燕王来,虽然言语恭维,却也是完全无所顾忌的了。

就是其中的言辞恭维,内容傲慢;还有他自认高伍子胥一筹,却又来一句“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让人觉得够虚伪。

二○○五年十二月四~六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