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深人静不能睡,弹琴以抒情

2、父母恩情

3、难、难、难,错、错、错!

4、长亭一别二十载 今夜归来最醉人

5、南京游记

6、一句话诗

7、一书一世界,一言一个人

8、地菜蛋

家话

本栏目本来是“妻观言”,但

是她太感性,我太理性。她受不了我的

理性,抵制我的干预,所以情愿将她的

文字放在她的博客上。长久荒废着这个

栏目。今天,想写一篇文字的原因是因

为家人的对话,于是便将这个栏目更名

“家话”,言下之意就是家里人茶余

饭后的聊天,又或是家里人的聊天引发

我的感想。我想应该是感想为主。

二○一一年九月十八日晚

家话
未必是佳话
是家人聊得很有意思的话
 

本篇名为《妻观言》,即妻子观花、睹物、见事、赏景……然后有所感悟,于是有所抒发

便发表言论。与什么“气管炎”、“妻管严”绝无关系,谐音而已,纯属偶然!特此申明!呵呵!

一句话诗

寒风中,我站成了一棵树。

冬天的傍晚,天黑得早,便经常去接女儿。可女儿的老师经常留校,于是我常常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街

灯全亮了,风也更冷了。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等了一个半小时,手脚全部冻麻,等女儿走出校门时,我用瑟瑟哆嗦的

嘴唇念出了刚刚创作出来的,全世界最短最惨的诗。

二○一○年十二月九日晚

南京游记

前几日有机会到了南京,便约上同行人,自费在南京游玩了一天。

以前没去过南京,只知道南京算个大城市,还知道南京大屠杀,还知道孙文先生的革命政府。但没去过就

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所以花钱去走走,也算是对南京的一个了解吧。

同住的人就是在南京工作的,通过交谈,象我差不多工作经历的,于南京工资是我的三倍,除了南京的房

价是我们这儿的三倍和交通的士起步价是我们的两倍外,其余生活消费开支均比我们便宜。于是感叹还是大城市生活

富足,当然也就是指钱多了物流物品更丰富了,不过,我还是喜欢我们九江,虽然钱只是人家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

总是上不去,生活消费成本也挺高,虽说属于小城市但时尚的脚步已走进二三线城市,难得的是这里的居住环境很舒

适:有山有水有风光,不缺水不缺电的,交通还挺方便的,虽说比不上三亚那种纯旅游城市基本零污染,但有着丰富

的山水资源,空气质量与人居环境都挺好的,人居其中倒也能自得其乐。

去了挺闻名的夫子庙和中山陵。夫子庙有些类似于上海的城隍庙,已是商业街而已。听本地人说白天没什

么可看之外,晚上最好看好玩了,于是凭着心底里的想象,不顾寒冷于雨夜冲向夫子庙。只可惜这次去的天气不好,

遇上了寒流,原本打算象古时风流才子们一样上一只小船,点几个小吃,任船儿慢慢飘浮在秦淮河上,或许能听到那

古时歌妓的声音,也想玩味一把。终因太冷又下雨(只五度)而未能如愿,那秦淮的歌声与美酒看来只能在梦中再续

了,而未能夜泊秦淮便成了此次南京之行的遗憾之处。

中山陵便是供人掉念孙文先生的地方。车子一路进去,两旁都是成年的法国梧桐树,绿树成荫。据导游说

当年给孙夫人二千亩的土地。同车的人就有感叹二千亩好多呀!我一默笑,二千亩对于当时民国总统来说算什么呢,

如果是封建时的皇帝,全天下都是他的了,二千亩算什么呢?!进入中山陵,迎面就是长长的台阶,抬眼望去,两旁

绿山护道,山头高处便是孙文先生的陵墓。导游介绍说:“向上看,一线线,向下看,一片片”。同行的人有人接口:

“简称:线片!”不过倒无人再同笑了,大概被中山陵的气势与孙文先生的地位所震动吧。一口气登上陵墓,三民主

义显立陵柱上。反转过身,向下看,还真是只见一片片台面,见不到一级级的台阶了。立于高处,望着山下及远处的

群山绿树,倒真有一种坐拥天下的气概。实在感叹孙文先生的贡献及才区区百天的总统日子的强烈不对称。于是坐在

一级级的台阶上,让同行之人帮着我留个影,算是对孙文先生的敬仰吧。

古人一直叫着烟花三月下杨州,这次我去了瘦西湖与个圆。进了瘦西湖,走在当年乾隆皇走过的石子路上,

感受着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风光,享受着阳春三月湖面吹来的轻风,倒也舒服。不过这景对于我们从小在江南长大的

人来说算不上什么惊奇了,绿柳抚湖面,桃花别样红,春光明日里,小桥落亭阁。这些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而且我

们的山水全是自然而成的,不象瘦西湖与个圆中的假山流水全是人造的。对比之下,更是喜爱家乡。不过个圆中人造

的四季假山,倒让我印象深刻。不为山不为水,只为那创造四季不同的假山显景的人的用心了!从脚下踩的图案与色

彩、山石的摆型、植物的种植,甚至风向的利用,都细细考虑,真是心思缜密啊!想起在初中时学做盆景时,只粗粗

考虑原料与型,再加些植被,就能得个奖什么的,比起这员外的心思,真是差得远的去了。只能赞叹一声了,算了学

了一课,满足矣!

二○一○年四月

长亭一别二十载 今夜归来最醉人

------致86幼师美女们的一封信

最最亲爱的姐妹们:

你是否还记得二十年前的那个夏日吗?在宿舍里,我们相拥不忍分别,那一刻,泪水难以自抑;在车站上,

汽笛声中执手不肯放,那一天,从此天南地北,咫尺天涯!多少次多少次我们一直在盼望:何时才相聚?何时能相聚?

二十年了,你过得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你!因为前生注定的缘分,二十三年前的夏天,我们在师范相遇相识。

于是有了三年同窗共读的美好记忆;有了把馒头当零食、把萝卜当水果的极甜味道;有了清晨偷偷起床练功的美好身

影;有了共读小说一起挨饿的美丽笑容;有了挤在一个被窝里的窃窃私语……那太多太多的记忆可以见证我们的情谊!

因此,回来吧,我们相聚!

二十年了,你过得还好吗?我们很思念你!从1989年--2009年我们已分别了太久太久!最亲爱的姐妹,最亲

爱的同学,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啊!二十年前,我们还是天真幼稚的少女;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是工作生活家庭三

挑的壮年;再过二十年,我们也将步入老年的队伍。我想再看看你青春的脸庞,我想再听听你的笑声……那期盼的眼

神可以见证我们的情谊!因此,回来吧,我们相聚!

二十年了,你过得还好吗?我们很挂念你!我们曾多次互相联系,只为了能知道你的消息!你的样子、你的

家庭、你的宝贝、你的工作、你的快乐、你的失落……我们都想知道。86幼师QQ群里已有了一部分同学的联系,但独

独少了你,请不要让我们的团队少了你,请不要让我们的团聚少了你……那深情的呼唤可以见证我们的情谊!因此,

回来吧,我们相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二十年,今再聚,情谊乐绵绵。让我们重新踏上这片热土,再次漫步校园,

看看曾经的宿舍,看看曾经的教室,一起拣拾、拼接起当年的故事……2009年的国庆,是建国60年的辉煌大庆,也会

是我们86幼师所有姐妹最开心的日子!

因为,你我再相聚!

二00九年十月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满,满,满!

 

 

陆游娶了唐琬,夫妻恩爱、欢洽。奈何婆媳不和,孝子、情郎,何取何舍?那个年月,结果

自然是一纸休书了事。他日,春游偶遇,妻已嫁做人妇。旧情不舍,送来酒菜表心意。面对相见不

能相聚的现实,回想两情相悦的往昔,满怀愁绪,唯有诗词寄托。情不忘,相思苦,娇妻瘦弱身躯

不堪承受,据说不久即香销玉殒。

 

 

鉴赏:“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入沈园来,输与杨柳双燕子,书剑漂零独自回。花易落,

人易醉,山河残缺难忘怀。”这是越剧《陆游与唐婉》中的一段唱词,把诗人的这一段深挚无告、

令人垂泪、令人窒息的爱情故事充分演绎出来了。

问:是什么让诗人总梦回沈园,却只能把手帕湿透?是什么让诗人总沉醉东风,却只能频频

举起黄縢酒?是什么样的容颜让诗人一生不忘,写满离情的信总无从寄出?

答:《钗头凤》是诗人经历了伤心欲绝的爱情之后,泣血而成的一朵杜鹃花!莫、莫、莫!

错、错、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简译

茅草屋又低又小,溪畔长满青青草,

有人带着醉意操南方口音互相说笑着,

是谁呢?原是一对白发老夫妻。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种豆的地里锄杂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小儿子很淘气,

正躺在溪边剥莲蓬。

 

鉴赏:作者只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这了了几笔就形象地画出了江南农村的特色。每个人

各一句行为说明,就写出了农村这一家人自满自足的的生活世界。

感:读了这首诗,很平实很朴素,没有一点诗句的华美,只有素描式的勾画出的农村景与农

家乐。

忆:这首诗勾起我一直存在我脑海中一幕温情的场景:小时候,家里的房子当西晒,到了夏

天很热很热的。晚上六七点的时候父亲下班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叫我们到外面去,接上几盆水

往地上一洒,那白腾腾的热气立刻冲满整个屋子。一直到了晚上10点多了,我们经常在屋里热得睡

不着,只能搬竹床到外面露天去睡。每每我半夜起来,还看见父亲闭着眼睛坐在我们身边,给我们

一边摇扇子一边打盹。那时候的我还不能体会摇了一个夏天扇子的父亲有多辛苦,更无法知道父亲

到底是什么时候睡下的,安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宠爱。长大了等我懂事了知道父母恩了,我就经常教

育女儿要体谅大人,在女儿面前我尽量做一个好母亲,但同时我也让她知道大人的诸多不易与生活

的压力,欣慰的是女儿挺懂事也挺孝顺,不象我一直到参加工作碰了壁才知道父母的辛苦与可贵。

二○○七年十二月廿日

 

咏怀诗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简译

夜半无法入眠,起床将琴弹奏。

隔着轻薄的窗帘鉴赏着明月,清风吹动着我的衣襟。

孤雁在野外悲号,飞舞的鸟在北边的林中鸣叫。

踌躇间能看见什么呢,忧伤地思想着独自伤心。

 

鉴赏:夜深人静不能睡,弹琴以抒情,心中意不平。虽有清风明月相伴,也吹不开这愁惨郁

结的心。即便孤鸿悲鸣号叫,也解不散这不安徘徊的心。

问:是什么让诗人如此郁结?是什么让诗人那般不宁?是什么让诗人夜不能寐?

答:不能释怀的伤心绝望的背后又是否有着对人生、对世事的无比眷恋之情呢……

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一书一世界,一言一个人
-----读应台的《时间》有感

近日,单位开展“读书月”,有幸抢来一本龙应台的《目送》一读为快,其中有一两篇小散

文,让我这个思维快禁固的人也有了一些触动!赶紧记下来以提醒自己过好自己剩余的时间。

一直以来,时间的概念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以几小时、几天、几星期、几个月,几年来计

算的,最多十年一回头,回顾过去的时间里我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两年也常常

在想:五年十年后,我又会居何处、我又会游何处、我的家人又会如何如何,这么算下来,时间对于

我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单一渐变式。

而在应台的“时间”里,却可多角度去量化时间:有同我一样的数字累积,有用万物的动态

变化去考量时间,有用人间的百态变迁去考量时间,还有从艺术家自画像去反映时间变化,也有从古

诗词的沉载中记录时间,反正比我会联想的多,拓展的多,只能说明自己的思绪方式太单一,此等简

单的脑细胞是做不了作家与艺术家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农业社会的人们认真地过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难道不也是在一个看不见的门沿上,秘密地,一刀一刀地刻下时间的印记。

于是乎,在她的眼里,跨年的狂欢聚集,不似小时候的我总盼望长大,也不似青年时的我想

收获什么,更不似现在的我只求平安自在地度过一年又一年。我想象着走进她的世界:在那烟火冲天

的时候,欢呼雀跃的都市里,却有一人冷思: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生,不是神话中某一

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伟大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我努力着与她一

起思考:都市里的人们,灯火太亮,已不再习惯看星星的移动和潮汐的涨落,他们只能抓住一个日期,

在某一个晚上,用美酒、用音乐和烟火,借着人群的吆喝彼此壮胆,在那看不见的门沿量尺上,刻下

一刀。

是呀,时间一去不复返,这一刀刀,我还能刻下几刀哇?这一道道,我还能留下几道哇?对

于时间,我是否还有别的量法.......

佛经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读了应台的《时间》,是否可以说:一书一世界,一

言一个人。读书如读人,读人再读书,在剩余的时间里我会快乐!

2012年9月6日晚

 

地菜蛋

去年公婆相继过世,从未单独办过丧礼的我们,在无依靠地慌乱无章地边学边干地紧紧张张

地承担起各项“任务”,也是做七的时候,偶尔听旁人说的新坟不过社的清明风俗。由此有点自鸣得

意自己的观察力与听力,更感谢万能的网络,又让我们从完全不懂的状态直接学到相关风俗与办理流

程,才让我们能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办好了该办的事项。

今年清明放假,老公外地的姐姐姐夫赶来给公婆扫墓。我们接上他们,绕开那段因集中做清

明而特别拥堵受到管制的一段路,跑上我们头天晚上规划好的路线,终于花了一个半小时提前到达了

人山人海的公墓区。先生陪着他们走进去扫墓,而我开着车子到处找停车位。

好不容易停好车,下车活动活动受累的肩膀,看见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土山包,长满了青草,

我便自然而然地登上去透透气,却发现山包上有不少已开着小花的绿绿的地菜!想到以往每年这个时

候,我父母总是会煮上清香的地菜蛋让我们吃,还会告诉我们春天的地菜对身体有好处,可以预防一

些春季流行疾病,于是我蹲在地上顺着地菜花拔起地菜来,一边拔着仿佛就能闻到那清香的味道……

正挑肥拣瘦间,听到一个年轻的声音问:她在拔什么?有年长的声音回答:拨地菜呀。年轻的问:拨

地菜干什么?年长的答:煮地菜蛋吃呀。我不禁偷偷笑了:南方历来就有三月三吃地菜蛋的风俗,怎

么还会有人不知道呢。难道没有吃过吗?想着给外地的姐姐也带点,便拔了两大把地菜回来。

本来预备给姐姐带走的地菜也忘了给了,于是晚上我便洗了一大盆自己采摘的地菜,开始煮

地菜蛋。想着孩子在外地上大学,今年怕是吃不上地菜蛋,心里有些可惜。在闻到那煮开的地菜香气

时,我猛然醒悟:我的上一辈将这种风俗在生活中传给我,我将这种风俗在生活中再传给孩子,这不

就是一种中国文化与风俗的传承吗;那在我身后一问一答的一家人,不就是年长与年青一代的传承吗。

于是我给在外地孩子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今天采了地菜,正在煮地菜蛋……

2016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