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自己想求取那好名声,怎么能逃避它带来的祸患?靠自己率领大军去面对巨大的危机,和待在朝中守侯的最安全来比较,很容易知道,

自己是发难的根源,却选择那最安全的,而留将那巨大的危机给天子去对付,这样的作为是使忠臣义士们愤愤不平的原因啊。在这样的时候,

就是没有袁盎,也是不能免于灾祸的。为什么呢?自己想待着后方留守,却让皇帝亲率大军,按情理来说,天子本来就已经怨恨他了,于是

一再否定他的策略,这样袁昂的说辞才得以在他跟皇帝之间施行。假使吴国、楚国造反时,晁错自己去抵挡那危机,日夜训练军队,迎向东

方去接战,如果不至于拖累他的君主,那么天子将倚仗他而没有什么担心,就是有一百个袁盎,可能得到机会来进行离间吗?

唉!世上的君子想求取非常的功名,那么就不能潜心谋划自全之策。如果晁错自己率领大军去讨伐吴国、楚国,未必不会成功。只

是他想保全他自己,就使天子不悦,奸臣得以有隙可乘。晁错用来自保的打算,就是他自取其祸的根源啊。

感:正如我在前面那篇《贾谊论》所议论的那样,这晁错就是典型的“上得其君”易,“下得其臣”难啊!试想:朝中官僚,肯定

绝大多数是既得利益者,俗话说得好:“双拳难地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他纵使有天大的本事,又如何做得到“未必免于祸”啊!汉

文帝时他建议削藩时说“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汉文帝批示说:“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可见汉文帝是个明

白皇帝,虽知道其削藩有理,但却是行不通的。连皇帝都不敢操作的事情,他一个臣子,再具“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的“超世之才”和“坚

韧不拔之志”,即便没有袁盎也会有张盎、李盎,又岂止有百个要致他于死地而后快啊!晁错不死那才是奇迹呢。要说晁错之死是他自取,

确也不错,以他一人之力,去做汉文帝尚且知而却步的事情,向朝中群臣发难,除了自寻死路,哪里还有第二条路可走呢?唉!也是汉景帝

糊涂,只知其该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后不得不拿晁错的人头给诸侯们做一个交代。

因为不了解晁错那所谓的“自全之计”,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读到了易中天讲解晁错这事的讲稿,虽然了解了其中的故事,但

对其所说的似是而非的道理,实在无法苟同的。他是完全赞同苏轼这篇《晁错论》的观点,但是,其中提到《汉书》对晁错的评价是:“锐

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等,于是说他是“一个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明显又以苏轼的论点相左

了:因为,既然晁错是个“不把自己生命当回事的人”,又如何会在山东诸侯造反时,提出那“自全之计”呢?唉!也不知《汉书》对晁错

“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的评价准确呢,还是苏轼评价的“苟以求名”但“事至”而“为自全之计”的贪生怕死之徒准确?

点击查看全文)二○○四年四月十三日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