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秋》。三史:《史记》、《前汉书》、《后汉书》,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末学:不及根本。
可参照成语“末学肤受”,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龟鉴:即龟镜,龟可卜吉
凶,镜可辨真伪,也就是借鉴的意思。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
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取进止:《考古篇》:“奏剳言‘取进止’,犹言此剳之或留或却合禀承可否也。”。
我等每每从皇帝听课的地方退出来,就私底下互相说道:凭陛下的神圣睿智,必定喜欢陆贽的言论。只要皇帝与陆贽互相有共识,你
们就如同臣子与君主在同一时代。从前冯唐谈论廉颇、李牧的贤能,就会有汉文帝的叹息:“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
哉!”魏相告诉孝宣帝晁错、董仲舒的议论,这样孝宣皇帝才做到了中兴。如果陛下能够自己得到老师,那么不如就近取之于陆贽。儒家的经
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和《史记》、《前汉书》、《后汉书》这三史,还有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不
是不值得学习,它们都是完全能够指导治理国家的。但是圣贤们的文字深刻而飘渺,浅尝辄止、东拼西凑的学习,就如同在那崇高的山上深邃
的海里,不可能选择得出一种办法来的。象陆贽的议论,打开一看就一目了然,汇聚了古代和当代精英的方略,实在是治理各种乱象的最佳借
鉴。我等想拿他的奏章,稍微加以校正,抄写好上呈皇帝您。希望陛下把它放在座位一角,如同看见陆贽;反复熟读,如同在与陆贽对话。这
样必定能够发扬陛下您本来已有的高明,成就天下大治于永久。我等无尽的忠心,是否适当请批示。
感:古人早就有以史为鉴的说法,毛主席也教导我们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所以苏轼的说法似乎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这又
使我想起,自己对中医、中药的观点、认识——本人在以前的文字中也提过——:中医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门艺术,同样的病,在不
同的人身上,治疗方法差别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迥异。所谓不同的人,有性别、年龄、体质、当时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甚至高矮胖瘦等
等,这样一说人们便很容易理解的了。正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说到他辅佐刘备用中医做的比喻一样。中药的药方,其用药讲究君臣主辅,对
于同样的病,但不同的人,用药的具体方子的君臣主辅搭配变化应该是会很大的。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的方略,那种照搬照套的拿来主义,
一向是被能人志士们所唾弃的!
有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唐朝时期的国情与宋朝时期的国情不可能相同,即便“圣明天纵”,苏轼作为臣子也不
该“古方”照搬,还说:“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来误导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啊!
二○○九年九月廿日(点击查看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