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妪与虎

〖唐语林〗

曾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跬:读音kuǐ,半步,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

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阚:读音hǎn,虎叫声,别妪而去,似媿其恩者媿:通“

愧”这里有谢的意思

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阙:缺。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

心异之。

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

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

翻译:曾经有个老婆婆在山里行走,看见一只野兽很象老虎,羸弱地迈着小步不能前进,好象是它的脚受伤了。

婆婆因此靠近它,老虎举起前脚给婆婆看。婆婆看它的脚,是有芒刺扎在脚掌上,因此为他拔刺。不久老虎迅速地跃起

高声吼叫,拜别婆婆离去,似乎有感谢恩德的意思。

回家后,第二天,从外面丢进些麋鹿狐狸和兔子到庭院里来,没有一天空缺的。婆婆登上墙看,是以前受伤的

那只虎扔的,因此给家族亲戚详细地说那件事,心里觉得老虎很是奇异。

一天,忽然丢进一个死人,血肉模糊,于是老婆婆被村里的人们呵责并抓捕起来了,说她杀了人。婆婆详细说

明老虎知恩报恩的事,才得以被松绑。婆婆便登上墙等老虎来到,对它说:“感恩就感恩吗,叩头大王,今后不要再抛

人进来啊!”

感:这个寓言很实用。比如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是普遍意义的善举。可对方如果根本就不能吃李子的话,

那还是回报别的水果更适宜啊。哈哈!似乎有点乱批三国的意味,我的意思旨在说明这篇寓言的用意啦。

2003年12月19日晚

感二:发现人的本性还是够贪的,编个感恩报恩的寓言,也要动物以物质利益回报。想起前面读到的杨夔的《

较贪》中,老虎说的话:“苟或一饱,则晏然匿迹,不为谋矣。

另外,还想到一种可能性,老婆婆帮助的是一盗贼,而她并不知道那人是盗贼。盗贼感恩图报,将其偷盗来的

金银珠宝抛进婆婆的院子,婆婆是否可以据为己有呢?

行善时如果想到任何层面的回报,便不是在行善的了。所谓“善有善报”的善报的说法,也是有贪念掺杂其间

的了。是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大部分劝人为善的说辞,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规范,便是因果报应的劝戒。如果人们明白老

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道理,行善便不会有任何图回

报的愿望的了。当然喏,现实中要达到教化作用,前者更易收效。道家哲学虽然深刻,由于人类自私的本性作祟,便只

有让它停滞在理论范畴的。道家哲学的悲哀之处其实也就在于此。

二○○六年十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