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下)翻译及观感【道经】

目     录

《道经》《德经》(上)、《德经》(下)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友情提示:第48章关于“为学日益之,为道日损之”等内容点击本链接进入。谢谢!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柢:读音dǐ,树根

翻译:治理百姓顺应上天,没有不是节省的。只有节省,这样来尽早地顺应天道,尽早顺应天道就叫做重视积德。重视

积德那么就没有不能制胜的,无往不胜就不知道他的极限。不知道他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

久。这就是将根扎深使根牢固长久生长永远治理的办法啊。

感:人类贪图享乐的本性,导致人们无法长久做到节省这一点。每每当人们重视、宣扬、提倡节省的时候,便是资源缺

乏开始影响人们生活的时候。原油价持续高涨,才让人们把几乎忘的干干净净了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口号和观念捡回

浪来了。

二○○五年十月卅一日晚

感二:当初勒紧裤腰带闹革命,弄得国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人们追逐利益、过好

日子……如今,很有一部分人富得流油,中国成了奢侈品主要消费国。人啊!贪婪、享乐是永恒的主题。治理国家,只有最大限

度地顺应民众的这些两种本性,而又最大限度地控制好贫富差距的极限值,便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此一来,民众

顺服国家政府那是必然之事。

当初的皇帝们,之所以会被推翻,错在象箸玉杯地带头享乐,且让贫富差距随意超越极限,民众穷到生不如死了,于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哪有如此境地,民众不造反的!封建皇朝周而复始地走向覆灭便是自然了。

老子因帝王的穷奢极欲,因此劝说统治者以啬治天下,我认为太不现实了。

如今,不少人富得已非比寻常,有的说他们富可敌国,一点也不夸张。看看那些正在闹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完全可以

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啊!且其二代、三代又张狂无忌、为富不仁。于是,民间的仇富心态日益旺盛。于是不少人甚至怀念文革前,

为超越和凌驾法制之上的疯狂打黑而拍手称快!殊不知,一旦轮回回去,被个人集权所控制,我们不少人已无法理解的那个邻居

小国的现状,又将回到我们身边,成为生活的现实。

我要是做老子之思,非得劝说统治者的话,那就两句话:一是控制好贫富差距的极限值,二是切不可带头享乐。相对而

言,第一点容易做到;第二点太难,因为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舍得利益!第二点做不到,第一点必然失控。

奢华可恶,但节约并非治国之本。

二○一二年三月廿二日晚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翻译: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鱼。以天道君临(治理)天下,鬼就不灵了。不是鬼不灵,是鬼的意志不伤人啊。不只是

它的意志不伤人,治理国家的圣贤也不伤人。人与鬼两者互不伤害,所以两者顺应天道的德汇集归真(殊途同归)。

感:烹饪小鲜鱼最怕抄拌,那样将烂成渣滓。每每看到民主改革的国家、地区选举时,动辄游行示威、闹嚷纷纷。激烈

的甚至诉诸暴力,直至引来外国势力插足,手足相残最终结果却是鱼翁得利。虽都渴望民主能全面、迅速到来,但这小鱼又最忌

折腾。凡事得稳当啊!稳中求进,和谐者:两不相伤,德交归焉。

二○○五年十一月九日晚

感二:重读《老子臆解》,它引用的韩非子的话,很有点意思:“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治大国而数变法,

则民苦之。”;还有《左传》的话:“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记得在文革时期,读到明清时的小说、戏剧时,有一种感触,就是民间风俗有公认的传统,凡事有自然而然的规矩。而

活在当时的我们,好象是无根的浮萍,凡事都没规矩,长辈的人讲点规矩大都感觉似是而非,并不很正统。所有的规矩都被破了,

于是觉得我们似乎跟祖先割裂开了。后来改革开放,看欧美企业管理有规矩,欧洲国家传统贵族很有派!于是又自惭形秽地觉得

自己的民族,虽然有五千年文明史,却怎么就是没有自己的文化了呢?!后来听人感叹,中国的传统在台湾、在香港。台湾没去

过,不大清楚,香港去旅游过,觉得并不正统。于是我觉得,被殖民过的地方,传统似乎总不那么地道。如今回想起来,记得小

时候乡下的一些所谓的陋习,比照阅读古文的内容,还真有地道的感觉。当初的打碎砸烂摧枯拉朽地破四旧,对中华民族的伤害

还真是不一般啊!“稳定压倒一切”、“不折腾”说的的确在理。说到这,又想起两个词:“病入膏肓”——扁鹊称之为病入骨

——和“积重难反”。一个国家真要病入膏肓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象箸玉杯难回头,那也就积重难反了。所以说一成不变

更是荒谬!管理就在于把握平衡,一个政府掌控得好,便繁荣昌盛得久远!

二○一二年三月廿七日晚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屄,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屌。以静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

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翻译:大国,是处在下游(低、下之处)的。天下的牝,在天下的性交之中,牝永远是以她的静胜牡。因为静所以在下。

大国采取比小国更低下的姿态,才能管得好小国。小国采取比大国更低下的姿态,是希望从大国那获得好处。所以有的是处下自

然而然地取得,有的是为了取得而处下。所以大国不贪得无餍才能全面统治所有的人,小国不过分争强好胜就能融入大国与之和

谐共欢。大小两种国家各自获得自己所希望的,因此大国应该姿态低下。

二○○五年十二月一日晚

感:两性相悦之中,也能悟出外交的真谛出来。看来,老子要么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虑世间大道,要么是此中高手总能与

同伴携手共赴巫山无我之境。哦!是了,应该是两者兼收并蓄。

我辈芸芸众生每每读到先人描述华夏帝国时期,番邦蛮夷年年朝贡,岁岁称臣的历史之时,大多都是飘飘然高高在上之

感,全没有如老子这般处静取下的心态。如今的国人,心浮气躁、斗志昂扬。别人巴结求取的时候,就飘飘然没了原则;别人一

旦欺负到头上来的时候,就针尖对麦芒热血喷张起来。由此可见,我等连邓小平的韬光养晦都难以理解得透彻,就更休想领会老

子的“大者宜为下,两者各得所欲”的真谛。真应该少受点欧美的骚扰,潜心学习古圣先贤的真知灼见才好。当今所谓的国学热

其实虚浮太多啊!

二○一二年六月廿九日晚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市:买卖、购买,赚取,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

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公卿,高级官员,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拱璧:合两手抱的璧。驷马:古代显贵一车套四匹马,不如坐进

此道。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翻译:道,是万物的内在。它是善人的宝,不善的人所保有的。美好的语言可以赚取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施加

于他人。人要是不善良,哪里有将他们抛弃的道理呢?所以拥立的天子,设置的高官,虽然有大的美玉放在马车前,还不如坐在

那学习天道。古人之所以尊崇道是为什么呢?不是说:学习道就可以领会真谛,有罪的人也是可以豁免的!所以道被天下所尊崇。

二○○六年一月六日晚

感:老子前面曾说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道德经》读到今天,我才发现,原来老子虽没有说:人之

初,性本善。但他起码认为:人,没有谁是不可饶恕的;人,都有其值得拯救的灵魂。而我至今一直认为,人,因为其动物求存

的本能,决定了人的本质是恶的现实。戎夷那样的人,只有接受了后天纯正的教育才会产生。我无法让自己认为,那些为了一己

的欲念,而戕害他人、更有蛊惑他人献出身体和财物放弃生命的人,是可以饶恕的!我曾在记不清是什么车上看到,他们播放的

那些来路不明的录像:什么邪教的教众,剖开教友的腹腔,用他的血涂抹自己的身体……那样的邪教教主、还有二战那些甲级战

犯,谁能发自内心地饶恕他们?反正我不能。我真的没法理解圣贤们的这种观念!所以我是凡夫俗子。

二○一二年七月四日晚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翻译:做不需强行作为(违反客观规律)的事,做没有困难的事,体会平淡的味道。事无巨细,对待怨恨也要用符合道

的德去对待。

图谋艰难的事都是要从它的容易处开始,办大事要从它的小处着手。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容易的起始,天下的大事必定

是从小处起始。所以圣人始终不做大事,从而能够成就他的伟业。

轻易承诺的人必定少有信用,容易的事做得多了必定成就更多的难事。所以圣人特别注重难处,因此最终没有难以办成

的事啊。

二○○六年二月十六日晚

感:“以德报怨”,放在这《德经》里,才令我恍然大悟!真正理解了它的本意。它跟天主教的圣经说的:“如果有人

打你的左脸,请再伸过你的右脸让他打。”不是一回事;跟委曲求全的意思更是相去十万八千里!话说起来简单,实际如何操作

呢?比如说,有人怨恨我,我该如何对待呢?我对此篇的理解之后的诠释就是,不因为别人爱我而爱他,不因为别人恨我而恨他。

爱恨,会模糊我们的眼睛,会降低我们的判断力。判断敌人和朋友、亲人和路人的人格,标准都是一样的。都从最基本出发,这

样就不会出错,而且简单易行。道理好理解,凡人都有情感,做起来那是万难!反正我每那素养,你有吗?

二○一二年八月十七日晚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兆:开始,见于形状,表现,其脆易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比喻极其微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几:很盛的样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翻译:安稳的便容易把持,还没有开始变化的事物容易修正,脆的东西容易分离,细微的东西容易分散。发挥作用要在

还没有成形的时候,治理在还没有混乱的时候。

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微的嫩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掊一掊的土累积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脚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才有失败,有所持有才有失去。

所以圣人不强行作为,因此不会失败;不占有,所以不会失去。

普通人做事,总是在鼎盛的时候败落下来。始终谨慎地对待就象起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所以圣人所希望的是不要有企图,不珍惜难得的东西。学习被忽视的知识,用以弥补众人所犯的错误。这样才能够辅助

万物顺其自然发展而不是强行作为。

二○○六年三月十三日晚

感:股票、期货、债券之预期等金融衍生产品之炒作乃“贵难得之货”,经济学乃“众人之所过”,经济学的本质就是

纵欲。清心寡欲、知足长乐等即“不学”之学。人类文明的动力乃是欲望,穷奢极欲必定侵略掠夺而至于生灵涂炭;没有欲望或

者压抑欲望,必将落后而至于被剥削掠夺。适度以欲念刺激才能发展,贫富差距过于严重于是以澹泊教化大众,这种平衡之所以

非常难以达成,在于既得利益者不大可能放弃利益,所以人类发展总是“几成而败之”……唉……!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日晚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稽式:楷式,不易做到的准则。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翻译:古代善于按照道行事的人,不是使民众明白,要使他们愚钝。民众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他们太聪明。所以用智

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慧智力国家,是国家的福音。

要知道这两点也就是准则。一直牢记这准则,就是最高素质。这素质高深,远瞩,与常规相反,然后才会达到完美的顺

利。

感:老子如此哲人竟然有此“高论”,实在一时无法接受、理解得了的。别的姑且不说,这让民众越来越愚钝的办法,

除非服用精神科类药物,估计不会再有别的办法了。这章显得有点滑稽、偏执。

二○○六年四月十六日晚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故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以

其无争歟?故天下莫能与争。

翻译: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溪流之王,是因为它们善于使自己比它们更低下,所以能够成为众溪流之王。

所以圣人想领导民众,必定在语言上比他们谦卑;想在前面引领民众,必定将自身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后面。因此圣人处

在民众之上但民众不会觉得负担沉重,处在民众之前民众不会觉得有妨害。天下百姓永远乐于推举他。这些不正是圣人不争的原

因吗?因此天下人没有能跟他竞争的。

感:“以言下之”,是政客们的强项,百分之百的都做得到。“以身后之”,大部分政客都做不到。选举时都只能是听

政客们的言,因此谁善于表演会做秀,谁便可以“居上”“居前”的了。因此至今全世界还是穷困者众啊!可见那些居上的政客

们大多数是让民众觉得沉重的,那些居前的政客们大多数是让民众觉得有妨害的啊!所以老子总结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所谓人之道,乃市场经济的法则啊。一味推崇市场经济,其危害是可以预见的啊!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适当的时候还是必须讲一讲,用一用的啊!

二○○六年五月六日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读音xiào,类似。夫唯大,故以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保:通‘宝’,珍惜。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

下先,故能成器长:读音zhǎng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天下都说道很大,大而且不类似于任何事物。正是因为道的广博,所以不会类似于任何事物。如果类似什么的话,

道也就微不足道很久了啊!

道有三样宝,人们要珍惜地拥有它们。首先是慈爱,其次是节约谦逊收敛,三是不在利益上争天下人的先。慈爱(可以

化解一切暴戾,无往而不利),所以能够勇往直前;节俭(收敛,不会造成侵害),所以才能被广泛地接受;不跟天下争利,才

能成为万物的首领。

现在假如舍弃慈爱只讲勇,舍弃节俭收敛只讲扩张,恐后争先,必死毁灭无疑!

只有慈爱,用来斗争必定胜利,用来防守必定坚固。上天要救什么,就用慈爱护卫什么。

感:在当今世界盛行的宗教当中,这三点做得最完美的宗教,不管你信不信宗教,或是信什么宗教,凭心而论,相信大

家心目中的答案都会是佛教吧?不信,咱们就试一把:点击进入投票。请!

二○○六年五月十八日晚

感二: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没有害人之心只不过是慈的基本素质;时刻提防他人的人,实在无

法将他与慈悲为怀联系在一起。还有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虽然我也曾说过,善良不等于软弱。但现实是不容漠视

的,君子都可以欺之以方啊!这是以个体的人来说。对一个国家更是如此,我们对美国、对日本讲慈悲?别人欺侮到你家门口来

了。明朝我们派郑和下西洋不欺负别人,那时别人也没能力欺负上咱的。可见,慈悲是需要实力的。

节俭,在当今主流社会并非被广泛接受的。被追捧的经济学主张的就是消费、奢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迷茫,因为

我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对经济学有一种莫名的厌恶,前不久终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纵欲。就人类社会的

发展而言,节俭,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在落后就意味挨打的人类文明里,节俭不可能被广泛接受。

不敢为天下先,的确是个好理念,就是太难做到了。邓小平主张的韬光养晦,在痛苦和民众的抱怨声中,好不容易坚持

了三十多年,终于收到点成效:在美日的失算中我们明确否认了钓鱼岛的所谓实际控制权,对钓鱼岛形成了常态维权巡航。但是

国人沾沾自喜的感觉,明显在往过头的方向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还是效仿别人美国的那什么歼31,还没付诸实用呢,就拿出

来大肆炫耀。还有那珠海什么展吹嘘得唾沫星直飞的……“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二○一二二年十一月廿四日晚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斗,作战,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

古之极。

翻译:善于做战士的人不刚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胜利的人不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处世谦卑。这就叫做不

争的德操,这就叫做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这就叫做符合天道、古人最高的原则。

感:靠匹夫之勇成不了好战士,容易被激怒的将领必定败北,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为上上策,要用人才首先得尊重人才。

不争才无人能与之争,这就是天道。积极进取是争,不甘人后是争,惟利是图是争,贪图享乐是争,这些便是人道。人道如何才

能合于天道而成其为德呢?将人类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把宇宙的和谐作为终极的满足;敬畏并努力按照客观规律行事,不将自

己当作真理、正义的捍卫人,而是探索者的一员。人人如是,天道在人间啦!哈哈!——憨笑!

二○○六年六月六日晚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读音háng,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

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哀:憐爱

翻译:有关于用兵的话说:“我不能成为主动进攻者,而是被动防守者;不可冒进一寸,而要退避一尺。”这就是说行

动不摆出行列阵形来以示挑衅,不掳胳膊挽袖子来显得好斗,不主动攻击敌对方,不手里总是拿着兵器让人时刻感觉到威胁。用

兵的祸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差不多就是丧失了自己的宝(点击这里查看何为宝)。所以对抗的敌对双方实力相当时,有怜

悯之心的一方胜利。

二○○六年六月廿四日晚

感:处处小心翼翼,唯恐惹怒了敌人,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按照道教自然和真实的理

念,绝对不是要装出这个样子来迷惑敌人,只有那种从骨子里不轻视敌人的人,他们的行为才很自然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毛主席

说:“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两相比较,看来道教还就是实诚,怎么想才能怎么做。没什么心理战那

一说!什么叫必胜的信心?只有实力才是真实。所以老子强调了:只有在实力相当的时候,才会哀兵胜。这“哀”字,其实寓意

很深、很广,有的人将它解释为被逼无奈而愤起反抗,虽有一定的道理,就太狭隘了。它应该是对生命的怜悯,不只是对自己战

士生命的怜悯,而是对一切生命的怜悯,正因为怜悯所有的生命,所以才会那么谨小慎微,尽最大努力避免战争。有实力的怜悯

之心无往而不利。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晚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本源,主旨,事有君:主,引申为有根据。夫唯无知,是以不我

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则:效法。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褐:粗布衣服

翻译:我所说的很容易懂,很容易做。天下没有人能够懂得了,没有人能够做到。我所说的是有主旨能成为一门学说的,

事情是有根据的。正是因为无知,所以才不懂得我。懂得我的人稀少,效法我的人尊贵。所以圣人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

感:天道之易知而莫能知,易行却莫能行。何也?!未能找到天道和人之道的矛盾与统一啊。正如老子所说的:“天之

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人之道之所以成为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天之道所使然!人类因为欲望

而进化、而发展,成为地球上生物链的绝对顶峰,就充分地证明了天之道的选择人类成为地球上万物的极致。然而,人类的欲望

的无限膨胀,又导致了人之道的悖天道而行的谬误。道家哲学的伟大,就在于其认清了人之道有悖天道之所在。而道家在人类社

会的几乎是永久的势微,是因为它没有找到人之道如何去合乎天道的办法,所谓“绝圣弃智”恰恰违背了天道对人类的选择。儒

家哲学,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因此长盛难衰。昨天看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请的一位儒家的“原教旨主义”者的演讲,他全盘

肯定儒家思想的说法,实在无法苟同。本人觉得儒家的专为封建社会制度制定的礼教就完全是让人之道合乎天之道的反动。

要让人之道无限趋近于天道,关键点我看就是让人人都明白:欲望是天性,它是人类进化、发展的源动力。但切不可任

由欲望膨胀,因为欲望的放纵就必定导致贪婪,贪婪必然导致人类的行为与天道的背道而驰。当今被很多人推崇和追求的的豪华、

超豪华享受;有钱,不违法,便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一切的观念,便是其典型。因此,靠道家哲学来明理知道,靠儒家哲学来规

范行为才是最理想的办法啊!所谓的法律规定不过是底限,儒家思想是人类规范自我的最高准则。

二○○六年七月十六日晚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通智,尚矣;不知知:通智,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知道自己不够聪明,是最好的境界;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是毛病。圣人不会有毛病,是因为他们把这种毛病当做

病。只有把不知道智慧为何物当做毛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感:参看第六十五章,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理解为圣人应该有智慧,而民众本就应当为病者?这实在是挺矛盾的!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应该让世人都明白道,人人都成为圣人而无需圣人则天下大治好呢?还是操心所谓的“古之善为道

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为了所谓的智者、圣人治理国家,而要采用愚民政策,才能够天下大治呢?

我看应该是前者!后者所谓的智者、圣人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异类,因为基本理念是愚民,那所谓的智者便失去了产生的土壤了。

后者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谬误,前者才是顺应天道之道。因为天道选择了人类成为地球的智慧的结晶。

二○○六年八月五日晚

感二:第十八章有云:“智慧出,有大伪。”这不禁又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老子竟有如此多的前后矛盾?仔细琢磨了

一番,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原来的谬误:原来老子在这一章,并没有说圣人有多么聪明、有智慧,他只是说圣人知道自己并不聪明;

并且把不知道智慧为何物当做毛病,换句话说就是圣人知道智慧是个什么东西,它的优点是什么、它的缺点在哪。

因此说,圣人就是圣人,他们并不是智者。后人将大智若愚与老子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混为

一谈其实也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后人将懂得道家哲学精髓的圣人说成是有大智慧的人,这简直可以说是对道家哲学的一种侮辱,

要不老子怎么说:“智慧出,有大伪。”

不是尽最大可能客观地去学习《道德经》,误读的可能性的相当大的啊!

二○一三年六月廿五日晚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狎:拥挤,无厌其所生厌:厭读音yā,镇压,抑制。夫唯无厌:厭读音yā,

镇压,抑制,是以不厌:厭读音yàn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同‘现’,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翻译:民众不畏惧权威,那么巨大的威胁将要到来。不要使他们的居所拥挤,不要压迫他们的生活空间。只要没有压迫,

才会没有憎恶。

所以圣人有自觉而不显示自己,自己爱惜自己而不自以为高贵。所以抛弃压迫采用无压政策。

感:读“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我想到这大“大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政府:他们因为失去权威和威信,便要

施加更大的淫威,期望建立起威严。另一方面来自百姓:他们因为生活没有了退路,自然失去了对权威的尊重,接下来的自然是

反抗和破坏,这样暴力、战争、杀戮等最极端的威胁自然便降临了。

读到“夫唯无压,是以不厌。”我想到今天的欧美对待伊斯兰世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便是这句话的反动的典型。

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才谈得上是圣人之举。当然,最终还得看如何去践行它!

二○○六年八月十三日晚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繟:读音chǎn,舒缓,宽舒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因为敢而勇的就会灭亡,不是因为敢而勇的就能存活。这两种情形,有的有利有的有害。天道所憎恶的,

谁知道它的原因呢?

天道,不战而善于获胜,不说而善于让大家都响应,不召唤大家会自动过来,坦然但善于谋划。

天网广大,它疏散但决不会疏漏。

感:自从能收看凤凰卫视,有了从细微处了解台湾政治的条件。到两颗子弹,让我注意台湾的政治以来,直到

今天台湾闹得让我这旁观者都感觉疲劳的政治,好象无一例外地都是《德经》中这一章的反动:

情绪化的作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样的政客才能登上政治舞台——勇于敢者则活;

讲道理的遇上不讲道理的一通胡搅蛮缠,一定败下阵来。感觉就是那句歇后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勇于不敢者死;

台湾的政治是一场没有剧间休息的闹剧——“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台湾的选举、抗议等等活动的阵势,永远都不会输给巴西的狂欢节。对阵双方,永远都是极尽能事召唤大家参

与——怎么可能有“不召自来”的事情发生?

两颗子弹是台湾政治诡异的极品——坦荡那里出得了善谋?!

从李登晦的弊案、到现在扁的无穷无尽的弊案,台湾的法网好象是又小又漏,简直就是一目之罗。

由此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台湾的政治有悖天道。呵呵!别太当真,台湾的政治本来就很娱乐化的吗。

二○○六年八月十九日晚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奇:特异,稀罕。为奇:做不轨之事,吾得执而杀之,孰

敢?民且畏死,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读音:zhuó,砍,削,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翻译:民众不畏惧死亡,如何能用死来威吓他们呢?如果让民众一直害怕死亡,那么做出越轨行为的人,我们

将逮捕并处死他,谁还敢呢?民众害怕死亡的话,正常情况下有施加死亡的规律使人们死亡。那些代替施加死亡的规律

来使人死亡,就是代替天道杀戮,代替天道杀戮的人,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人啊。

感:民众生不如死,才会不畏惧死亡。而所谓生不如死,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质的生活条件严重恶劣而

导致的必然结果,通常民众造反多是因为此。二是精神世界被严重压抑而导致的结果,现今的恐怖分子的头目当属这一

类。

人们在杀灭罪大恶极者的时候,总是美其名曰:自己是替天行道!殊不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这便让我想起前面《道经》说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要说世无弃人,似乎显得很是迂腐。如果反过来

看的话,这道理便清晰得很的了。看看今天的美国,指责这个是邪恶轴心,那个该打该杀,以一付“人类正义舍我其谁?”

的嘴脸,弄权于世界各地。最后怎么样?它自己911挨揍不够,非要弄得世界不得安宁:当今世界的火药桶——中东,

不就是美国的欺压和偏袒而导致的恶果吗!

二○○六年九月十日晚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

翻译:民众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他们的君主耗费的税款太多,所以挨饿。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

君主争强斗胜,所以难以治理。民众之所以看淡死亡,是因为他们的君主追求生活奢华太过,所以看淡死亡。只有不在

生活中追求富贵的君主,这样的君主好于追求奢华富贵生活的君主。

二○○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晚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着的时候柔弱,他们死了就坚强。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脆弱,它们死了就枯槁。所以坚强的是死的

那一类,柔弱的是活的那一类。因此兵强则必然灭亡,树木强则必然断折。强大的处境在下风,柔弱的处境有其优势。

感:有句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要不为自己着想,天地都要株杀、消灭他。这也就说明人的本

性——或者说是天性——是自私的。而正因为其自私——这自私是多方面的,有一己之私,有全人类之私——因此便有

了软弱。死了吗,百事无知,就无所谓坚强与否的了。麻木无知而称其为坚强的话,似乎有点牵强。因此说后面的“故”、

“是以”得出结论,似乎有点不顺。倒是大树与小草的对比——树大不仅招风还引雷电,小草矮小柔弱,更易生存——

得出上面的“故”、“是以”的结论似乎更通顺的。

二○○七年一月廿日晚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

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译:最高的规律就像调琴弦一样啊!声音尖锐了就调松它,声音低沉了就调紧它;有多余的就节制(

或减少)它,不足就补充它。最高的规律,克制富余者以补充不足者;人们行为的规律就不同了,掠夺贫穷者

用来满足富裕者。哪个可以做到将富余的(财富)奉送给天下不足者呢?只有按照天道行事的人啊。因此圣人

治理天下不强行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做出了成绩不自己霸占着,他不显示自己很贤能。

清静散人感:人的行为有背天理,民主在某些方面来讲是否是助纣为虐呢?强盗窝里的民主是对他人的

更大伤害!从人类自私的角度出发,民主是利己主义的产物。

2003年10月10日晚

本人感:我的理解是,民主正是让人人充分伸张自己的自私。大家的自私都得到通过的事情,当然就是

无私的事情了。这就是民主的优点,但其导致的相对低效,也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做每一件具体的事情,无非

是做对还是做错。集权做对就明显地高效;但无法确保最大限度地将每件事情做对,所以人们渴望民主。仅共

参考。

2003年10月10日晚

清静散人感:看了对民主的评价,感觉相同,但有一点商榷一下:民主从自私到无私,表面看来是无私

了,但其本质还是自私的(人类的本性所决定),这种自私是人类欲望的体现。要想真正达到无私的境界,可

能就要像“道德经”中所说,人人无欲,由圣人领导(所谓愚民吧)。现在不可能出现什么“圣人”,所以,

民主制度还是必要的!如果中国古代的文明思想有一半被世界所接受,辅之以民主体制,世界将美好得多。

2003年10月10日晚

本人感:“愚民”前加了所谓,我就暂时没什么补充的了。

2003年10月10日晚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之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耻辱,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翻译: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能攻克坚强的事物的没有比它强的,它是无可替代的。柔能胜刚,

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但却没有人能按照这样来做的。

所以圣人说:“能够为国家忍受耻辱的人,是国家的主人;能够为国家承受灾难的人,是国家的领袖。”

正确的话听起来好象是反的。

感:柔弱胜刚强,通常的理解是在时间,最常用的例子便是水滴石穿。要我说:柔弱胜刚强,在时还在

势。在时大家都知道,在势吗,且看洪水那摧枯拉朽的声势就一目了然的了。所以社稷之主为国受辱,天下之

王替国受难,其实都是凝聚国民的人气,集国人之势于一身,才能真正做到大难兴邦的啊。

二○○九年五月一日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右契右契:通行本作“左契”,帛书编者谓作“右契”,是以秦、汉虎符为例。古代的符契,

一如后来的单据,书写习惯存根在右,发出单据在左。右契即为讨债的凭据,而不责于人责:求,索取。有德

司契,无德司彻:周朝税的名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翻译:调和了大的怨恨,必定还有余留的怨恨,怎么能认为是完美的呢?

所以圣人拿着债契,却不向人索要。有德的人掌控债契,没有德的人收取税收。

天道没有偏好,总是与按天道行事的人同在。

感:最完美的情况就是不产生仇怨。仇怨是人的意识,要去除产生仇怨意识的物质条件才是源头,那最

完美的情况,就是连契约也不存在。既不相濡以沫,更不受制于契,而是相忘于江湖

二○○九年五月四日晚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什佰:古代军队编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佰。什佰之器,兵器,使民重

死而远徙。有舟舆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往来:自内至外为往,自外至内为来

翻译:国家小民众少,让(民众)有兵器而不用,让民众看重生死而抛弃迁徙(的念头)。有舟车不需

要乘坐,有军队没有地方使用。让民众重新回到结绳记事时代的状态,觉得自己的食物甘美,自己的衣服美好,

习惯并享受着自己的习俗,安享着自己的居所。相邻的国家互相可以望见,鸡犬的声音互相可以听见,民众到

老到死都不会互相我移民到你那去你移民到我这来。

二○○六年三月一日晚

感:不争,因而无国;无圣,于是无民。食鱼不反,乃不尽民力;舟车不乘,即不尽物力。无国无民,

世人安平;不尽物力,自然平衡。平淡胜五味,美色令目昏,乐俗安居本在知足。

二○○九年五月五日晚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翻译:真话是不加修饰的,过多修饰的话是不真实的。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大多)不雄辩,雄辩的

人(大多)不按照规律行事。明白天道的人不求广博的知识,博学的人(大多)不明白客观规律。

圣明的人不囤积,完全用来帮助他人于是自己更富有,完全用来给予他人自己就会拥有更多。自然的规

律,利他并且无害;圣明的人处世的原则,是帮助他人但不争夺。

感:真无须修饰,修饰了便不真实了。可见,人类从第一次用树叶遮挡生殖器开始,人的心灵便开始有

了虚伪。老子前面说:“智慧出,有大伪。”还真是一点不错的啊!俺这里所说的虚伪是中性的,因为虚伪未

必就是坏而有害的,比如对美的追求就是虚伪的一种衍生。

二○○九年五月六日晚

《道经》《德经》(上)、《德经》(下)
参考书《老子臆解》出版社:中华书局(仅查到香港的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