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闲来歪批漫读(二) |
|
卷二 八佾第三 | |
孔子谓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八佾舞于庭八佾:佾,读音yì,行列。古时一佾八人, 八佾就是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 二佾。季氏为正卿,只能使用四佾。如此行为被视为僭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
的礼制,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荒谬致极。但并不能否认它在当时的适用和对社会足以起到稳定作用的成效,简单地说就是,它在当 时是政治正确的。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吗,也可以说是此一地彼一地啊。作个自然科学的类比来说,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在星球自身 的范围来说是,是定律。在宇宙意义上来说,就是谬误了,须得引力场的概念才能适用的。由此想到欧美强行要在非洲国家推行他们 的民主,其结果却是将非洲弄得连年战火不断,乌烟瘴气一遍。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啊!想到前天凤凰卫视的杨景麟读报时 说到亚洲一些国家、地区民主的吊诡:对于贪腐的领导人,民主制度下的国家、地区,民众对他们束手无策;倒是非民主的国家,那 些贪腐的政府领导人被拉下了马。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啊!(2007.9.30) |
|
三家者以雍彻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 称做“三桓”。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彻:完 结。除去,通“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句中的两句。相,助。维,语 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接待宾和客祭祀的地方?”
|
|
祭,天子庄严肃穆’,怎么能在这三家的宗祠使用?”
员的地位凌驾于百姓之上,在今天的我们来看,其理念自然是荒谬的,已完全不足取的了!
地,这规矩是礼教;在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规矩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以下的诸多法律。由此看来,那些做出违背规矩 的人等,便是企图为了一己之私逾越规矩的人们。于是不难看出极力维护礼教的孔子,对这三家僭越的行径必定是要怒不可遏的。当 然啦!事出必定有因,记得有哲人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资财富的不断积累,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 发展变化,必须与之相适应的规矩,自然得有所修改。如果因循守旧,自然是要引发激烈的冲撞、冲突,最终导致暴力斗争直至规矩 的修改。规矩的修改,总是由这些不安本分的越轨者推动起来的。当他们的利益取向,与大多数人们的利益吻合时,结果便是必然导 致修改的成功;而当他们的利益取向,与大多数人们的利益相背离时,结果即是被镇压和不成功。这自然有个渐变的过程,春秋时代, 周王朝已经明显在丧失对诸侯的控制能力,诸侯中五霸的产生便是再明显不过的证据了;楚王都要问鼎了,可见周王朝根基日渐衰微 有其必然的趋势的。由此看来,孔子的愤怒其实无奈得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法阻挡吗!如果是极端守旧势力与极端激进势力遭 遇,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理想的方式当然是两者互相妥协的改良,今天的民主是比较好的方式——可以避免暴力乃至于战争。但 愿今天的人们善用民主,找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适合自己的民主。(2007.10.19) |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乐:所谓乐,就是按照礼教确定不同等级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规定的乐曲。不得逾越错乱。它也是礼教的一部分。上面一句中,“三家” 充其量算大夫,却用了天子的乐曲,这种僭越行为,便是逾越了乐的规定,属于犯上,不可饶恕?”
|
|
弄清楚了仁的本意,于是问题来了:不善以待人、博爱众生的人,就一定不会遵从礼乐吗?我看未必。这让我想到郑庄公杀弟的故事: 本站收录的《古文观止》中的首篇《郑伯克段于鄢》——要了解详细内容可以点击详读,这里就不重复述了。“孝弟”俩字,不弟他 是绝对的了。在这个故事中,似乎找不到他违背礼乐的行为的。因为他是如此的聪明,不但懂得如何欲擒故纵的道理,还懂得做事一 定要冠冕堂皇。政客吗,大多难有表里一致的,骨子里不仁不义,表面上遵行礼乐的政客,从古至今那是不会鲜见的。头天还在大谈 廉政,第二天就锒铛入狱的贪官,在新闻中见到已成司空见惯的事了。呵呵!还有《寓林折枝》中的《鬬子般》也可玩味玩味。唉! 仁在心,不在形!
也就是说,不遵从了礼乐的人照样善以待人、博爱众生的人。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信奉佛教的人们,是华人应该都知道:“不孝有 三,无后为大。”和尚又如何可能有后的呢?!这违背礼教实在是太严重的了!而谁也不会认为,真正的佛教徒不是善以待人、博爱 众生之人的。
必定是呆板、迂腐乃至于形而上学的。礼教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乐吗,估计可以扬弃它的。仁爱这精髓才是要千秋万代永远继承! (2007.10.23) |
|
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国人。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易:治理。 这里指治理得周到完备,宁戚。”
|
|
贫穷时坚守礼教,被人认为穷酸;在富足时弘扬礼教,又难免因周到、繁复的过程而让人觉得奢侈。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指出:要批判 地学习一切东西。所谓批判,就是去其糟粕;所谓学习,就是取其精华。如今的我们,想当初将孔孟之道批得一无是处,全盘否定。 虽然穷困,却也不酸的。这且不去说它了,因为现今的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已得到了彻底的拨乱反正吗。今天的我们,正在全力寻根问 祖,弘扬国学。看架势,儒家思想似乎要重拾往日的辉煌啊!然而,在新闻中,总是一不小心就会听到某县修建紫禁城;某某政府领 导、某中学校长举办阅兵仪式的新闻。对于礼教来说,令孔子深恶痛绝的如此大逆不道的僭越行为却不断上演。实在让人困惑啊!穷 时俺们不酸,当喜之?如今富了点,俺们又不俭了,当忧之?真诚在俺们的心中,居于什么位置呢?难道先贤的精华,总要被一些人 弃之如蹩履?当然啦,太过悲观是偏见,太过乐观又何尝不是偏见呢:所谓的这样“一些人”占国人的比率是多还是少呢?!俺没有 民调数据,不能主观定论的。读到本人这段文字的读者:你的主观感觉这比率是怎样的呢?(2007.11.14) |
|
子曰:“夷狄之有君夷狄:古代中原的人们对周遍地区的贬称。意指其落后、缺乏礼乐文明、没有教 养等,不如诸夏之亡也夏:华夏,中原地区中华文明古国的自称,包括所有诸侯国。”
|
|
都难以烧得醒的。很自然又想到非洲国家的边界那么多是直线的原因,如今的欧美对待非洲国家仍然是居高临下的指责和干涉。近来 看到有新闻说中国已成为非洲各国偷度的目标,不知道国人是否又开始品尝到孔子这段话给国人带来的飘飘然的美妙感觉中了?总听 说欧洲国家公共福利待遇优厚得令国人们艳羡不已,大概是去年吧,看到法国人对政府为提高劳动竞争力出台的劳工政策极端仇视而 闹得政府几乎无法收拾的地步的新闻,我不由得想起自古以来国人的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导致到了清朝时期品尝恶果的噩梦, 竟然杞人忧天地替法国人乃至欧洲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会步我们先人的后尘。记得咱们国家政府一直致力于与非洲国家建立兄弟一 样的邦交关系,如今却偶总会听到中国商人在非洲招摇过市的显摆行为而招致被绑架抢劫的新闻。一个国家,不可能总是强大,衰亡 的倒是不少!消亡的国家,情况各自不同;由弱到强,由强到狂,由狂而走向衰微的规律倒是大都惊人地相似。老子总结出来的规律: 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不进则退的命运。我们不要去俯视别的国家,因为那样终究要导致有朝一日得仰 视别人的结果的。如今,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持力,来确保自己一直平视其他国家呢?!谨慎啊!国人。(2007.11.28) |
|
季氏旅于泰山季氏:鲁国的大夫。旅:祭祀名,祭祀山川为旅。安礼教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 祭祀山川。子谓冉有曰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季氏的家臣:“女弗能救与救: 挽救,这里有劝阻的意思?”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林放:见
|
|
礼吗?”
说,道德约束就显得无力得很!这种无力也是相对的,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变化巨大,社会生产关系需要改变时,旧有的道德 标准难以适应时,对于这时的冲击它很无力。其实说到底,即便是旧有的法律有国家机器的捍卫,其同样是要被修改的。当 然这种修改,有两种不同的手段:守旧势力与激进势力矛盾无法调和时,便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来达 成,这便是改朝换代;守旧势力与激进势力能通过民主的方式逐步地对它们予以修改,便是非暴力的手段了,这是最理想的 方式。所以今天的人们,多选择了民主。美国侵略伊拉克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民主的幌子,做出的卑劣勾当。由此可见: 凡是民主的便不会有暴力。是否会发生暴力,取决于利益争夺的双方,有一方不愿意选择民主,没有妥协,走向暴力解决那 是迟早的事情。哦,扯远了!说回道德约束的有力和无力吧,当道德约束标准,经过长期的灌输、强化,其对人们的约束甚 至可以说是束缚,那是相当的强的!咱们几千年封建皇朝的统治,礼教的功劳那是相当的大啊!然而,正所谓物极必反,如 今的人们彻底破除了礼教的束缚,大多强调的是利益最大化,因此才有人叫嚣:凡是法律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去做。道德在利 益面前,一钱不值!危险啊!十七大将“又快又好”改成“又好又快”真是高屋建瓴啊!和谐有望!期待ing。(2007.12.4) |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射:射箭,射箭较技!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
就是君子之争。”
争,达尔文说得很清楚:“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所谓物竞天择,即是生物永远在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着,大自然在 众生的竞争之中,选择其优者留存下来。动物们弱肉强食,正如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食物链上低端的 生物成为高端生物的食物,它们还能繁衍不绝,在于较之高端的生物它们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其中孱弱者成为被捕食的对 象,留存下来的,自然是强健者,这样又确保了低端动物们传宗接代者品质的优良。动物的生物链中,最低端者便大都是以 植物为食物的那些动物了,肉食动物对它们的捕食,限制住他们大规模无止境的繁衍,否则,陆地将成为沙漠,海洋植物将 也会灭绝。植物灭绝了,动物便要应了那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到这里,便明白了一个道理:物竞天泽必定是 要遵从一个规律的,那就是平衡。所谓优胜劣汰,其优者,并非是强,而是能适应这种平衡的规律的才为优。当初的恐龙强 吧?虽然至今还不能确定其灭绝的原因,但它终究是灭绝了。蟑螂弱小吧,它们好象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哦,它们还 将让人类永远为之烦恼下去呢。强不是硬道理,适者生存才是硬道理。
会步恐龙的后尘呢?先哲虽然告诉了我们不少道理,比如:福祸相倚、成败相随的道理。但我们是否能像庄子一样怵然自危 呢?……扯得这么远,该回到人与人之间自己的矛盾了。人与人的竞争无处不在,而君子与小人的阵地争夺战,又是致关重 要的斗争,真正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这场永无停息的战争,最主要的战场便是龌龊最多的官场 和商场。倒是竞技场相对来说比较干净些,因为规则比较全面、清晰,但如今也是每况愈下了,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的渗透, 兴奋剂、假球、黑哨……种种丑闻触目惊心!所谓君子,就是那些明白以上那些客观规律的人们、明白惟利是图的龌龊争夺 的危害的人们,他们能无所争吗?他们能跟对手“揖让而升,下而饮”吗?我看不能,否则,人类终将毁灭地球、直至毁灭 人类自己!君子与君子之间是争也君子,君子对待小人呢?我看是不争即小人啊!(2007.12.14) |
|
子夏问曰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巧笑倩兮倩:美丽好看 的样子,美目盼兮盼:眼睛黑白分明,素以为绚兮素:本色,白色;本来的,原有的。绚:有文采。’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起:启,启发。商:子夏! 始可与言诗已矣。”
|
|
“在纯洁的底子上才能绘制美好的内容。”子夏说:“礼是后来绘制的内容吧?”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商你啊!从现在 开始可以与你讨论《诗经》啦。”
的原因。这种美人的美的内质是什么呢?主要原因应该是长相和身材。演艺圈的人们,非常注意其外貌的呵护,甚至整形以 求得外貌的美丽。正如韩国电影《丑女大翻身》主人公,艺人们美的内质是什么呢?还要说是长相和身材的话,相信反对的 人不少了,因为演艺界不少长相娇美、身材窈窕的美人,时间长了有的被人们称为花瓶让人小觑;有的因为声名狼藉让人蔑 视。这样的人能让人觉得美实在很难。让人客观地评价她(他)们,至多会说:要论长相是美,要说人吗,不说丑,那也是 滥。说到这我明白了,外貌的美,内质在五长得官端正均匀、皮肤本色健康、身材窈窕。做为一个人来说,美的内质在于心 灵、知识、教养与涵养。孔子那时代的礼教,我们今天的文明标准,都是外在的形式,不同时代肯定是要发生变化的,但它 们的内质永远不会变:与人为善,诚以待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是至理名言啊!(2007.12.20) |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杞:春秋时的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征:证明;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宋:春秋时的国名,是商汤的后裔。文献不足故也文:指历史典籍。献:指 贤人。这里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足则吾能征之矣。”
|
|
明我的说法。这是历史典籍和了解历史的专家不足的原因,足的话我能证明我所说的啊。”
居注官”。他们大概就是所谓的“献”吧?这些官员当然是由君主们任命的,据说是记录出了错是要杀头的。这就麻烦来了, 君主任命的官员,记录君主的事情,记录出现错误的话,由君主决定其生死。要在尧、舜、大禹这些公认的贤明天子时期却 也好说,那些桀、纣、周幽王时期的“起居注官”们,记录得了实际情况吗?纣王连自己的叔叔比干都要掏出心来观赏的, 看来,起码在昏君当权的时期,“献”自然是要被杀绝的,于是“文”是不可能足的。可见,帝王、高官做的好事是容易留 传后世的,但是,他们造的孽估计并不能全部被记录的。看来野史、秘史虽不能全信,也切末武断地全部否定它啊!正面的、 反面的都因献不足而文难全,文献原是不可能全面足够的啊。不全不要紧,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为。”吗。就礼教而言,也无须用古圣贤、经典来证明什么的,只要它适用,能被当时民众所接受也就足够了。当社会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旧有的礼教、规范被古人证明得再美好,适应不了现实终究是要过时的、被淘汰的。“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只是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人们也不要轻率、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要霸道地强迫别人只信自己。 还是俺在此篇前言中说的那句话:“谁也不要认为天下真理非我莫属。”在理无证众人行,无理雄辩终无门。(2007.12.24) |
|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禘:读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举行的非常隆重的祭祀祖先的典礼。 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吾不欲观之矣。”
|
|
僭越逾礼只为自大自贵;如今的典礼、仪式却是全无一定章法,不古不今不中不外,拼凑杂陈。它们倒是有共通之处:显摆。 话说回来,所谓典礼、仪式,都是要隆重、热闹,无非是表示重视,让人关注,再就是显示实力。骨子里还是那俩字:显摆。 既然都是为了显摆,逾制或无制,也就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客观来说,某时某刻与另时另刻,毫无任何不同之处。举 行再隆重再盛大的仪式时,秒针喀吧一声跳过那一秒钟,同任何时候喀吧的一秒一样。
实了,结婚证也早就领了。除了高级轿车一路显摆之外,唯一的作用就是向世人宣示他们结婚了——其实大多数人早就知道 他们早就是夫妻了。
大都是讲排场重显摆啦。
的事。那些真正吃苦受累干完工程的人们,只会喝餐酒放松一下,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
它。要我说,典礼、仪式少一些、简单一些最好——起码浪费要少一些的;美好的东西,心中多藏一些、行动多做一些最好 ——这样才有实效啊!(2008.1.8) |
|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
孔子指着他的手掌。 本人在第四十二句中的讨论已经说得明白:旧的礼教制度已不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了。“克己复礼”的克己很好:克制自己的欲望。 复礼就不大可能的了,旧的礼制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又如何让人们去践行呢!要我看,要切实能治理得了国家,对旧的礼教制度了如 指掌还远远不够。更须感同身受地体会的是当代现实条件下,民众实实在在的需求有哪些?于是乎做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谋,权为民所用。”才能礼为民所制,直至礼为民而改,这样必然受到民众的拥戴,治理国家便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古人有云: “民乃神之主!”,放到这里来说便是:民乃礼之本啊!治理天下如果不解民之情,却紧抱着旧有的规矩不放,实有舍本逐末之嫌啊。(2008.1.21) |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
不外乎炎、黄、神农、尧、舜、大禹等这些先贤,《封神榜》封的神也不外乎是圣明的祖先们。以儒教占主导地位的三千年中华文明 史,原来宗教的宗即祖宗的宗、宗室的宗,祖先的崇拜、宗庙的祭祀、宗族的繁盛才是最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追求。难怪佛教传入中 国后,被国人一演绎,释伽牟尼成为如来佛主,他也是要与观音菩萨一起施展法力,来维护玉皇大帝及其领导的诸神的权威的。玉皇 大帝代表上天,这诸神不少是封神榜上封的哦,代表的自然是先贤们吧。呵呵!看起来挺乱的,其实说明了咱中国人骨子里还是祖宗 崇拜啊。 出,孔子对礼教规矩是那么地执着。由此想到,好象世上各派宗教,都有自己的一套仪式,就俺这粗浅的认识都知道:佛教有什么早 课、晚课,天主教有做礼拜,伊斯兰教朝拜圣城那更是登峰造极了。惟独道教因主张顺其自然,没有什么严格的仪式的。而偏偏道教 虽然思想精髓博大精深,却是最不兴旺的宗教了。虽然为成仙而钻研炼丹步入歧途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不强调仪式,看来是一个更为 重要的原因啊。仪式的作用,首先是聚集人气,进而集体暗示,由于人人都有的从众心理,又更加强化了这种暗示。因此仪式的凝聚 力及其强化暗示的效果原是不可忽视的啊。总结来说就是:仪式很重要,效果很显著。清明节终于有假放了,别忘了祭祖啊!(2008.1.29) |
|
王孙贾问曰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与其媚于奥:奥神,室内居于西南角的神, 宁媚于灶:灶神,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
告的了。”
季梁所说的:“夫民,神之主也。”这季梁的观点与孔子同啊!然而孔子回避了问题的实质,更准确地说是将狭义问题广义化了。所 谓“神之主”或是天,那是决定国家的命运,而国家的命运是由中央极权的帝王及其周围的人掌握的,只有他们才要真正在乎“神之 主”或天的取舍和导向。当然啦,在他们顺乎“神之主”或天的意愿时,底层的官员们或企图当官的人们,如果是顺应天意,便也是 顺了他们的意,自然是升官有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帝王及其利益集团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帝王及其利益集团,并非总是顺应天意的, 这个时候想官运亨通的人们,一定要信奉:与其媚于灶,宁媚于奥的。为了升官发财,他们才没时间管有没有地方祷告这类关乎灵魂 寄托的事情呢。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天高皇帝远,要过安稳日子,自然只有巴结巴结掌管他们日常生活的灶王爷的了,所以过小年便 不能忘记祭灶王爷的了。因此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啊。
就是将天比喻为帝王,灶王爷是地方官,奥神是近臣。天,到底是神之主,还是帝王呢?唉!古文的优点在于简洁,缺点就是难免读 者读出歧义来。没办法,只好见仁见智吧!(2008.3.17) |
|
子曰:“周监于二代监:读音jiàn,同鉴,借鉴。二代:夏朝、商朝,郁郁乎文哉郁郁:丰富、浓郁!吾从周。”
|
|
文缛节差别何在?要俺说,差别就在各人的体会。当你崇敬那套理论体系,将其奉为绝对真理的时候,其程序、形式在不崇敬者看来 是那么的繁复、庞杂,冗长、拖沓……你依然是觉得它无以伦比地美好,于是乎赞美其为丰富多彩!生物学家走进原始森林,从巨蟒 看到蚊蝇,从参天古树看到脚下的小草,于是乎欣然赞叹道:多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啊!一见蟑螂老鼠就尖叫不已的人们,哪怕是在 书籍彩图上、电视画面里看见蠕动的蚜虫,就会寒毛直立、恶心颤栗,他们于是乎震惊于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多恶心的蛆虫异类。知识 丰富的生物学家令人尊敬,见鼠即叫的楚楚美人让人怜爱。天主教徒一生都虔诚地为自己忏悔罪孽,让人信任;伊斯兰教徒千里徒步 五体投地三步一拜前往圣地朝拜,令人肃然起敬。以己度人,于是乎俺得出结论:谁也别因为自己的信仰蔑视他人心中的圣殿。信仰 各有不同,甚至互相对立。不承认、论证对方理论体系的谬误都是可以的——争论、辩论是正常的,理不辩不明吗——只要它是劝人 向善的,就切末鄙视、蔑视甚至于仇视、敌视。正所谓:“有容乃大”吗!(2008.6.9) |
|
子入太庙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过祭祀周公,每事问。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鄹人之子:鄹,读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今山东曲阜附近。周人之 子,指孔子?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
|
|
子曰:“射不主皮射:射箭是周朝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皮:靶子,古代的 靶子是用熟皮做成的。,为力不同科:级,等级,古之道也。”
|
|
|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人名,……饩:饩,读音xì,活的牲口。子曰:“赐也 赐:子贡的名,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
|
|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
|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
……的信条?(2008.10.7)
|
|
|
|
哀公问社于宰我社: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的庙也称为社。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殷:商朝的首都,这里代指商朝,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
|
|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仲:管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佐齐 桓公成为诸侯霸主!”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 库,官事不摄:兼任,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塞门:大门的短墙, 即照壁,屏风之类,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反坫:坫,读音 diàn,古时室内放置食物,酒器的土台子。反坫,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子。管氏而知礼, 孰不知礼?”
|
|
|
|
子语鲁大师乐语:读音yù,告诉。大师乐:官名,主管礼乐的官员。曰:“乐其可知也:始作, 翕如也翕:读音xī,合、聚、协调;从之从:读音zòng,放纵、展开,纯如也,皦如也皦:读音 jiǎo,清楚,分明,则里指音节分明,绎如也绎:连续不断,以成。”
|
|
|
|
仪封人请见仪:地名,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镇守边疆的官员,孔子的崇拜者。曰:“君 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丧:丧失,失去。 这里指丧失为官的机会?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木铎:带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 发布政令的时候,摇响它招集民众。” |
|
|
|
子谓韶:相传是歌颂虞舜的乐舞,“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尽美矣,未尽善也”。
|
|
|
|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
|
卷二 里仁第四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七十一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声明:版权所有,严禁窃为己作;未经授权切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如欲转载、建立镜像或选用,请联系商谈。谢谢合作!